福建中医药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11-01-05来源:教务处作者:动态浏览次数:0

闽中医〔2010219

 

        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顺利实现我校的教育工作中心由规模建设向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转移,现结合我校实际,就我校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责任意识

1.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我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在我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遵守教育教学规律,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2.强化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负责人,主管教学的学校领导是直接负责人。校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学期要召开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专门研究教学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每两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各学院主要负责人作为学院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坚持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学校和学院每月要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教研室每月要进行二次教学研究活动。各职能部(处)主要负责人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相关责任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任务,找准自己的位置,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对学院(部)及职能部门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教学责任,要制定学院(部)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学院(部)工作和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1.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等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发展个性、突出能力”为原则,以“基础加发展、平台加模块”为格局,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加强基础与提高适应性有机结合,实现由单纯重视知识向同时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育人的转变。要进一步深化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人才立交桥制、校际选课学分互认等制度,实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多层次互动,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

2.以人为本,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积极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公共选修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要科学地制定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标准、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合理使用英语、计算机等各类水平测试成绩。

三、完善教师职务的评聘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完善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及聘任机制,加强教师责任和教学质量的权重。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学,教师首先要在“教”上有所作为,教师工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要加大教学工作业绩在教师和干部的聘任、年终考核、职称(职务)晋升、确定津贴评定等中的权重。学校对获得或被评为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重点建设教材、重点建设专业、实验示范中心等的个人或负责人将视情况予以奖励,优先考虑其职称(职务)晋升。学校分管教学领导要担任学校职务评审(岗位聘任)委员会副主任,教务处处长是职务评审(岗位聘任)委员会的当然委员,真正落实“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

2.落实名师、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主讲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学校不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或转评、转聘为研究系列职称。学校定期核查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执行情况并予以公布。要推进名师上讲台,积极聘请校外著名专家讲课、学术讲座、教研指导、师资培养。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改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落实主讲教师制度。各学院要给新教师配备高年资的指导老师,推行由教授传、帮、带的年轻教师从事助教工作制度,规范年轻教师的培养。严格开课制度,对教师新开课和开新课要从严把关,要有提出申请、检查备课笔记、听试讲等程序,保证教学质量。要继续每年评选一次优秀授课教师,每两年进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要探索建立规范的教师业绩档案,以业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水平的主要依据。

四、重视课堂教学,明确教师责任,严格教学管理

1.以抓好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上好一门课、出好一份卷”活动,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三级教学听课制度。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实验室,指导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通过不定期的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听课结果及时反馈并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加强考试研究,严格考试制度。学校要加强考试研究,要科学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快考试方法改革的步伐,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通过推行闭卷、开卷、口试、讨论、论文、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改革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方式。要强化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考试、考查制度,坚决杜绝“考前集中辅导”的做法。要建立高质量的试题库和试卷库,进一步加大教考分离的力度。

3.明确教师责任,规范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责任事件管理规定》,以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教学态度较差或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不应继续聘任其从事教学工作。

五、加强诚信教育,规范学生行为

以抓“学风”、“考风”为突破口,加强诚信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中。坚持依法治教,严明学校纪律,严格考试管理,坚决杜绝考试舞弊现象。监考人员要严守《福建中医药大学监考人员职责》,对于考试舞弊的学生要按照《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处分条例》的条款严肃处理,处理结果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增强学生诚信品德意识。

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需要

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需要。要增强对教学软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学校每年将拨相当数量的款项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先进教学手段建设、考试评价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经费不得低于25%”的规定,以保障本科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等经费开支,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七、强化教学研究组织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强化我校教学研究组织的功能,促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建立健全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组织,确定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经常性地组织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科的任课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学习、交流、探讨,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课程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培养方案。要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等机制,鼓励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过程各环节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进行科学探索,积极申报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八、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增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1.改革实验体系,培养创新能力。要整合资源,改革实验课程体系,研究和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要努力达到80%以上。实验室要增加开放时间,提高实验设备使用效益。要注重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2.重视基地建设,规范临床教学。要充分认识到后期临床教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各附属医院要建好完备的教室、示教室、实训中心、学生宿舍等设施,要充实临床带教的师资队伍,配足专职临床教学管理干部,完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功能。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检查制度,修订实习医生技能训练项目与考核要求,编制各科实习规范,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九、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学校鼓励具有我校优势和特色的部分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编写高质量的专业教材,尤其是积极争取主编或参编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或推荐教材。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与我校课程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或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并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确保公共课、基础课、政治理论课及各专业主干课程选用上述教材。提倡和鼓励条件具备的课程选用优质外文教材。

十、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

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和网络教室等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建立网络课程规范,逐步开展网上课程教学和学生网上学习,校级精品课程应率先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制作和使用的培训,继续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切实提高我校教师开发、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水平。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多媒体授课的教学效果,各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15%以上。

十一、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拟稳步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使教学管理进一步科学、有序,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实际,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立完整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对学院(部)及教师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形成学生质量认证和评价体系,并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使计算机网络管理全面进入我校教学管理部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

十二、切实重视和加强教学评估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将有计划地对各教学单位的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全面评估,评估的重点是各单位近年来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条件建设等各方面工作,评价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评估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2010年12月31日